当前位置: 纪检首页  >>  廉政文化  >>  廉文荐读

言传身教—家礼执行和延续的重要基础

作者:中央纪委监察部 来源:网上搜集 浏览量:

  “家礼”既然是施行于家庭或家族内的礼仪,对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规范和要求,但身为家长和族长,除了要在言行上符合所该履行的礼仪职责外,还要为子侄辈、孙辈树立榜样。这既有中国历史上的家庭都是聚族而居的原因,还有中华文明以长者为尊的因素。因此无论是家礼的制定还是执行,长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言传和身教。这是早期家礼规范的主要内容,也奠定了家礼执行和延续的重要家庭基础。

  在家礼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,初期的内容比较简单直接,告诫的意味比较浓,教化的含义显得薄弱。加上家长对子孙辈读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比较了解,谆谆教导中点出的症结往往非常有针对性。例如刘向给他儿子的教导,就是这样的例子。

  刘向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,他的儿子刘歆从小受父亲影响,博览群书,对礼、乐、艺、御、书、数这六艺和诗赋、方技等都非常在行。因为他少年有成,被汉成帝委任为黄门郎。但知子莫若父的刘向担心儿子少年得志,不知处事的深浅,就写了一封信,告诫刘歆该如何面对自己年少时取得的成就和将来的奋斗。

  这封信的意思,其实相当质朴。刘向开篇就说,孩子,如果你没有特殊的品德才干,却被委任高官,你该如何报答呢?接着引用了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名言:“吊者在门,贺者在闾;贺者在门,吊者在闾。”这是在告诫刘歆,福祸可能相依,也许会互相转化的道理。身处期间,要做到自身谨慎;少年得志,也不要得意张狂。言行要合乎自己的身份,不可轻率、轻佻,不说不合自己身份的话,不做与自己身份不一致的事。

  刘向出身名门,是汉高祖的四代孙,但他言行谨慎,处事得体,加上他学问好,肯用功,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,他撰写的《别录》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最早的分类目录。但刘歆并没有听他父亲的言传之教,相反却越走越远,后来协助王莽篡位,成了刘汉王室的罪人,最后自缢而终。

  刘向的《戒子歆书》篇幅不长,才200多字,可以说是就事论事,针对刘歆年少获高官的经历,有感而发,但却被关心中国传统家礼、家风和家教问题的人视为重要的文献。这份文献之所以重要,不仅仅在于它成文时间早,作者和读者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名人,恐怕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的结局,非常值得如今读史者深思吧。

  另一份著名的父子书是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。这是诸葛亮临终前给儿子的一封信,虽然只有100多字,却充分展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学养。其中几句话,还是如今为我们所熟悉的,像“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需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在信中,诸葛亮教导儿子诸葛瞻要清静寡欲,专心学养,培育德性,还要目标高远,不可荒废了时光。

  礼学大家朱熹的《家礼》在家礼文化传统中也有着重要地位。实际上,他除了撰写《家礼》这部重要的典籍之外,也有告诫长子朱受之该如何做人为学的训子贴。这些帖子是朱熹在儿子到婺州学校期间写给他的,内容包括提醒儿子,在路上要小心谨慎,不可登高;过河渡口不要争先,不要与人争执;晚上要少吃早睡,留亲仆在房内,以防盗贼。住宿要选择清净的处所,不要离店游逛,不要出入酒肆和嬉闹赌博的场所等等。还说到了婺州,见到先生,要礼敬有加,勤奋好学,还要注意与同学的关系。不可盛气凌人,不说人坏话,尤其不要在老师面前说同学的坏话;要看到同学的优点,择善而从。朱熹的《训子贴》的篇幅也不大,影响却不小,一直到清代,都被各类教育子孙、规范家庭礼仪的文献收录。

  从这几份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家教文献中,可以细细品味作者在循循善诱的文字之间,是如何对后代的成长寄予期望,又是怎样尽心纠正其错误的。同类的书信,还有经学家郑玄的《戒子益恩书》,嵇康的《家诫》,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《训俭示康》等。由于这种写信的形式直接,也容易产生效果,到了明、清两代,都有人用,方孝孺的《家人箴》,就是其中的名篇。

  到了宋代以后,家礼文献除了有具体的言行规范,引用传统儒学经典来加强说理的意味更浓了。这不仅使家礼文本的内容丰富了,体系完整了,庄重感增强了,家族里子孙读来能收获的知识也多了,但也出现了亲切感欠缺的弊端。

  先看一份明初的家规:

  子孙入祠堂,当正衣冠,即如祖考之在上,不得嬉笑、对语、疾步,晨昏皆当致恭而退。

  祭祀,务在孝敬,以尽报本之诚。其或行礼不恭,离席自便,与夫跛倚欠伸哕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,量过议罚。

  时祭之外,不得妄祀侥福。凡遇忌辰,当用素衣致祭,不作佛事,象钱寓马亦并绝之。是日不得饮酒、食肉、听乐,夜则出宿于外。

  这些规定当然是将家中长者和子孙一视同仁,而且不难想象,长者要做年幼者的言行示范。因此,作者在这篇叫《家规辑掠》的规定里说,要遵照《文公家礼》,在祭礼的三天前,主人就要率领家中男丁在外室斋戒,主妇要带着家中女眷在内室斋戒,沐浴更衣,饮酒不能过量致乱,不能吃荤,不吊丧,不能接触凶秽的事情。如果做不到,就是不孝!

  这份家规出自明代的大学者曹端之手,他非常重视躬行实践,名下的著作不多,却被看作是明初“理学之冠”。他的著作中,有相当大的篇幅是谈家庭、家族礼仪的,而且他谈家礼的方式和书写的形式,跟之前的学者不太相同。

  这份家礼是抄自曹端的《夜行烛》。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书,主要是提出对心性培养、道德养成和礼法实践上的要求。曹端认为书中的内容堪比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烛光,因此起了这个非常形象,也很有品位的名字。

  曹端在书里,既摘抄往圣先贤的文字,也有自己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具体做法。像“明礼保身”篇,曹端先说:

  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,守之则为圣贤,弃之则为禽兽,修之则致福庆,败之则取祸殃。所以古之君子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

  随后,摘抄了一些古圣先贤明礼的格言,包括孔子、刘康公、《曲礼》、司马光和朱熹等人的话数条。此外“明孝保身”、“明礼正家”、“明礼却俗”、“明伦保家”、“明哲保身”、“保全身家”、“保亲全家”、“兄弟至亲”、“睦族和乡”、“训诫子孙”等篇,也都是照着这样的体例写的。

  此外,曹端还在书中讲了个自己与乡邻论辩,祭祀先祖的故事。一天,曹端说服了父亲抛弃当地风俗,不举行在地方上流行,却被国家的祀典大法反对的祭祀鬼神活动。但这一大胆举动却遭到了乡邻们的集体反对。

  曹端毫无惧色,迎面予以解释。他先举了个例子,让乡邻们评判:如果有一家的子孙只照顾别人家,却不顾自家父母流离失所,不予赡养,这样的子孙怎么样?

  那些反对他的乡邻说,不赡养自己的父母,而赡养外人,这就是孔子说的“不爱敬其亲,而爱敬他人”,当然是悖德悖礼,忤逆不孝啦!

  曹端于是顺着说,那我们把自家的祖先、父母都不祭祀,却将这隆重给了其他的鬼神,跟那些不善待自己父母的人,有什么两样!

  众人这才听明白曹端的言下之意,心下非常惭愧,也就无话可说了。(《夜行烛·明礼却俗》)(解扬)